別再誤會貓咪!三大溝通訊號有跡可循:高舉尾巴=想親近你

261

不少人對於貓咪的刻板印象就是冷漠、難搞、神秘兮兮、傲慢,會有這樣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貓咪跟人之間的溝通上有許多隔閡。貓咪跟人相處的歷史不如狗兒悠久漫長,且並未隨著育種及馴化,變得更加懂得如何有效地去跟人類互動。

研究顯示,貓咪跟狗兒雖都會辨識人類特定手勢跟呼喚的意義,但多數貓咪在非特定情況下(例如為了吃或玩),對於人類呼喚的回應通常不是那麼積極。

另外該研究也指出,相較於狗兒,貓咪跟人類之間缺乏明確直覺的視覺溝通行為,像是貓咪並不會藉由眼神來引導人類前往特殊地點,以獲取協助得想要的物品(例如櫥櫃內的零食或玩具)。

相較於狗兒,貓在跟人類互動上就是沒那麼直覺易懂,但也因為這點,貓咪的行為互動上更容易被人類錯誤解讀。

▲貓咪,貓貓,貓皇,毛小孩。(圖/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)
▲貓咪行為互動較複雜,人類容易錯誤解讀。(示意圖/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)

貓怎麼跟人類或其他動物溝通?溝通的方式百百款,基本上我們可以將溝通訊號分為三大種類,分別為:

遠離訊號(distance-decreasing)
接近訊號(distance-increasing)
中性訊號(neutral)

基本上就是貓咪想要遠離對象、接近對象,或是跟該對象保持距離時所表現出不同的溝通模式。

以遠離訊號來說,貓咪在當下可能感到威脅恐懼,而要選擇表現出戰鬥或逃跑反應(Fight-or-flight response),則是取決於貓咪對於所處環境是陌生抑或熟悉。若處於陌生環境,貓咪當下通常都想要躲藏或逃走。

例如去動物醫院的貓咪,通常第一時間選擇逃跑或躲藏。若貓咪無法逃離該處,或是該處是牠熟悉的地點,則會選用攻擊或驅趕的手段作為回應。

例如家裡來了一隻新進貓咪,若直接將新貓跟舊貓不隔離的情況下見面,通常下場就是舊貓會採取攻擊的手段來驅趕新貓,以確保自己的地盤資源。

而接近訊號則跟遠離訊號相反,該訊號通常跟貓的交際行為及母貓發情行為有關。

在這個模式中,若貓咪想要對象接近牠,或是牠想要接近該對象,通常會發出輕柔的喵喵聲或高舉著尾巴,並透過嗅聞及磨蹭的方式來進行氣味交換。

另外,發情中的母貓除了透過皮膚腺體及尿液中的費洛蒙(pheromone)來傳達發情訊息給公貓外,公貓跟母貓都會透過叫聲來讓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。

最後的中性訊號則有別於上述兩種類型,中性訊號基本上就是保持距離的訊號。

通常你會看到貓咪對該對象瞇起眼睛。除了某些貓咪因為焦慮而想要逃避現況,選擇瞇起眼睛尋求安全感外。通常使用中性訊號的貓咪多半都是處於放鬆的狀態。

在這個狀態下,貓咪既不想接近人或其他動物,也不想要其他對象接近牠。另外也有研究指出,在某些特定情況下(如貓咪在動物醫院接受診療),我們人類使用這種非禮勿視般的中性訊號來回覆貓咪,同樣能讓貓咪的情緒獲得舒緩。

講了那麼多,我只是想跟大家說,我們人類在溝通跟理解上是很直覺的動物,畢竟我們人類除了語言跟文字外,尚有許多溝通的方式。

然而,雖然我們理解許多不同層面的溝通方式,但也因為往往過度的主觀意識,造就我們在溝通過程當中若非當下可以理解的,通常就會產生錯誤解讀或過度腦補。

在我的門診當中就時常看到這樣的現象,而這當中更往往穿鑿附會出許多怪力亂神的劇情,貓咪就成了被誤會的受害者。

當然我不擔心你們喜歡問貓咪愛不愛你(或有多愛你)的問題,需要注意的是,貓咪的行為在經過我們的解讀後,會不會衍伸出不當的對待或虐待,這才是需要我們留意的重點。戒之,慎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