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那「要媽不要媳婦」的前夫,再次離婚後,終於認清婆婆的真面目

356

我有酒和茶,你有故事,就來找我。

點上面『關注』,你就是我的人了。

01

我有一個朋友,結婚以後,父母如釋重負,從此跟他劃清界限,說讓他和妻子過好他們自己的小日子就行,如非必要,兩家人不可互相摻和彼此的生活。

我還有一個朋友,結婚以後,父母反而更加操心了,生怕他照顧不好自己,生怕兒媳婦對他照顧不周,甚至非要跟他們夫妻倆住到一起。

這兩種婚後生活,你更喜歡哪一種?

正常情況下,大多數人應該會傾向於喜歡前一種,因為相對比較清爽,不會受限制,而且需要幫助的時候還可以求助於父母。

而後面一種情況,非但沒有跟父母相互獨立,反而連接得更為緊密,這樣會讓一個人很難自立,很難真正表達自己的主見和原則。習慣於依賴父母的人或許會喜歡這種生活,但婚姻是兩個人的事,如果只是其中一個人喜歡,婚姻是不會好起來的。

02

小婕和前夫阿忠的婚姻,屬於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,他們倆就是我們上面說的,不同心。

對於依賴父母成習慣的阿忠來說,結婚後被父母關照,他覺得很省事,自己什麼都不需要操心,各種事由父母做主就好。

可是對於長期自立的小婕來說,一直被婆婆摻和婚姻,她受不了。當她認清阿忠非要讓她回老家結婚的原因之後,當她意識到自己如果不離婚就擺脫不了婆婆的欺負之後,她先是跟阿忠溝通了一下,看阿通能否獨立起來,溝通失敗之後,她就提出了離婚。

在離婚這個緊要關頭,阿忠毫不猶豫選擇「要媽不要媳婦」,甚至在這時候還向小婕灌輸他的思想,「你跟我離婚,早晚會後悔,因為你根本不懂婚姻,完全是個不知好歹的人。別人做夢都想跟婆婆生活在一起,彼此好有個照應,你倒好,非但不願意跟我媽住一起,還要跟我離婚,真的太讓我失望了。走着瞧吧,你之後結婚肯定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,到時候你就知道我對你有多好了!」

阿忠說的那種情況雖然存在,但更多的情況是,婚姻只是丈夫和妻子兩個人的事。小婕相對來講比他理智,所以她依然決定離婚,覺得只有離婚,自己才有出路,自己的人生才能重啟。

03

因為小婕不認同阿忠說的話,她也不允許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應了他說的話,所以,她在慎重之下做出的婚姻選擇,完勝之前那段婚姻。

而相比之下,阿忠跟她離婚後的生活則很糟糕,他雖然按他母親的要求再婚了,雖然他的再婚妻子是母親認可的人,但是,結了婚之後依然矛盾不斷。他的再婚妻子比小婕還要受不了阿忠對婆婆的依賴,尤其受不了他在婆媳矛盾面前盲目袒護婆婆,她覺得這樣的人不配做自己的老公。

如果只離婚一次,他可以把問題歸咎於小婕不懂事。但是,連續兩次離婚,而且都是同樣的原因,都跟婆婆有扯不清的關係,所以他不得不在第二次離婚後做出反思。反思的結果不言而喻,他終於認清了婆婆的真面目:她就是一直把他當成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待,不管他結婚與否,都不準備完全對他放手。

再次見到小婕的時候,他感慨說:

『怪不得有些男人「娶了媳婦忘了娘」,連續被我媽毀掉兩段婚姻之後我才明白,娶了媳婦忘了娘,才是好丈夫的標配。如果一個男人結婚之後,不把妻子當最親的人,依舊像個沒主見的孩子一樣跟在母親後面,幾乎不可能活成妻子眼中的好丈夫。

我本以為我媽對我好,就一定對我老婆好,我本以為我老婆會跟我一樣依賴我媽,結果卻發現,婆媳這兩個角色幾乎沒有融合的可能。我本以為離婚對我不會有什麼影響,我本以為我可以繼續像以前一樣依賴我媽,可真的離婚了才發現,我不適合跟我媽在一起生活一輩子,只適合娶個好妻子在一起生活一輩子,所以,還是要娶了媳婦忘了娘!』

04

雖然有些父母很開明,非但不催婚,而且還寬慰子女說結不結婚都行,但是,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,更多的情況還是要結婚。

父母催着子女結婚,就等於催着子女自立,這就要求父母不該在子女結婚後干涉子女的婚姻。

不僅男女雙方父母要有這樣的覺悟,男女雙方也要想清楚是否要跟父母一起生活。婚姻是兩個人的事,但凡有其中任何一個人不樂意,就不該跟父母生活在一起,否則勢必會對婚姻造成不好的影響。

上面阿忠提到的「娶了媳婦忘了娘,才是好丈夫的標配」,只是從他自己的角度來說,只是他從之前兩段婚姻中吸取的教訓,其實這種說法略顯絕對,他只不過是從「要媽不要媳婦」這個極端跳到「娶了媳婦忘了娘」這個極端而已。

說他極端,是因為:夫妻二人結婚後,雖然組成的是個獨立的家庭,但也犯不着完全跟雙方家庭脫離關係,兩個家庭作為兩個個體,應該找到其中的平衡點,只要能維持平衡,跟雙方家庭走得近一點或遠一點都可以。

希望其他人不要等到這種問題出現了才去思考,早一點重視下這方面的問題,夫妻二人早一點通過溝通達成一致的意見,才能在問題出現時,順利化解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