怕胖不吃飯?研究指死亡率上升 營養師推「30種未來食物清單」

235

很多人認為少吃飯(碳水化合物)及多吃肉(蛋白質)能保持體態與增進健康,但有多項大型研究發現攝取過多或過少的碳水化合物均對健康不利。根據研究發現,碳水化合物攝取和死亡率有關,碳水化合物吃太多、吃太少死亡率皆上升。營養師表示,若還是想採取低碳飲食,應首重以「植物性蛋白質」取代,可參考30種未來食物清單來選擇。

少吃飯、多吃肉的飲食型態近幾年蔚為風潮,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,碳水化合物在身體代謝上有其必要性,大腦、神經系統和肌肉皆需要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。

但她也提到,根據2018年期刊《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》,追蹤超過1萬5千位成人的飲食長達25年,估算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,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太多、吃太少死亡率皆上升,死亡率最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約為總熱量的一半。

研究指出,碳水化合物吃太多、吃太少死亡率皆上升。(圖/董氏基金會提供)

▲研究指出,碳水化合物攝取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。

許惠玉說,同篇內容也指出,若以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質(紅肉-豬牛羊)取代碳水化合物時,死亡率顯著增加18%,反之,若以植物性蛋白質及脂質(未精製全榖雜糧、大豆、堅果等)取代時,死亡率顯著降低18%。

她解釋,因為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質會增加飽和脂肪、血基質鐵、膽固醇等攝取,可能會誘發發炎反應、生物老化和氧化壓力,而植物性蛋白質及脂質可增加膳食纖維、植化素等攝取,可見不同食物來源,對健康的影響截然不同。

許惠玉進一步說明,植物性食物的基礎飲食方式以雜糧、穀物、蔬果、種子為主,但不完全排除健康動物性食物,這樣的飲食在健康益處上,有零膽固醇、較好的脂肪、豐富膳食纖維、植化素、各種維生素、礦物質,有利改善血脂和膽固醇、有益腸道健康和抗衰老等。

而有關植物性食物的選擇,營養師莫雅淳建議,可以從「改變餐盤」做起,每日的餐盤有一半比例為蔬菜和水果(且蔬菜多於水果),另一半主要包含全穀雜糧、植物性蛋白質、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堅果種子及植物油、乳品和酌量動物性食物,也可參考董氏基金會提出的台灣30種未來食物清單,多以未來食物入菜,增加植物性食材的攝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