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科學淵源悠久,你知道嗎?在中醫的角度,簡單的基本健康指標評判有5項:
1.頭要涼
2.腳要熱
3.氣要足
4.血要暢
5.便要通
在中醫的觀點中,人體健康根本緊緊圍繞著「氣」打轉,更可說,中醫是「氣」的學問,人體健康與否,端看「內氣」的積累和消耗是否平衡,師從「藥師行者」皮沙士的小末醫師,以現代白話來解釋中醫名詞和核心觀念,直言人體健康平衡的祕密,就是內氣充足暢通。
「氣」到底是什麼?
在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與《內經》中都提及的「氣」,那個綜合而論充塞於天地之間並深刻影響著身體的「氣」,到底是什麼?簡單來講,「氣」就是天地之間的各種能量,「氣」是能量,可能蘊藏在物質裡,也可能蘊藏在非物質裡,甚至可能蘊藏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,感受不到「氣」的作用未必代表「氣」不存在,小末老師為「氣」下了個更精準的定義:不管各種「氣」在當前是已知或未知,「氣」只是古人以宏觀智慧創造出統括「能量」的一個代名詞,所以不必為其蒙上神祕面紗而否定它的存在。
「氣」與人體有何關係?
關於「氣」在人體中的表現,猶如汽油燃燒後,成為汽車駛動的能量,於人體中,「氣」所呈現出來的作用就是各種生命活動,因此,任何與人體有關的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必定脫離不了「氣」,而目前的現存醫學系統裡,對「氣」或能量的談論,就屬中醫系統最為完整且深入,因此「大氣中醫」才會百般強調:中醫其實就是「氣」的醫學,人體萬象不離內氣,內氣之根,就如我們身體自行分泌的類固醇,人體欲找回基本的健康,就得想辨法平衡「內氣」的蓄積與釋放,甚至「內氣」的蓄積必須大於釋放,齊備存量才能應付急症或急用的不時之需,,只要內氣充盈通順了,現在病可去,未來病可防。
日常中的注意事項與落實方法 簡易舌診判斷寒、熱體質
在中醫裡,寒熱幾乎可以當成是陰陽的代表,因此如果陰陽寒熱不分,中醫開口動手便錯,寒熱的辨別等同衡量中醫診治標準的一把尺,而欲判寒熱,可看舌象來簡單區分,但須注意幾件事,首先,中醫認為平時本不宜刮除舌苔,最底限是觀舌當天不宜刮除舌苔,也不宜進食或大量飲水,另外,舌頭伸出來時不可先嚥口水也不能用力,要保持舌頭的放鬆狀態,且為了把舌面從前到後全部看清楚,還要張大嘴巴,伸舌也不可以過久,稍久就會變色,如果以上操作有任何疑慮,可先收回舌頭休息幾秒再重伸一次。
熱性體質
其基本舌象是在不吞口水、不用力的狀態下仍然瘦小、紅豔、無苔、乾燥;缺一即非真熱或非純熱,非純熱則不應任意單純瀉火,而應找出真正病因來針對處理,由此可知,華人總愛說的「上火」,實際上純熱體質沒想像中多見,小末醫師也坦言,現代生活隨處可遇的冷氣、冰品、冷飲、生食、水果、壓力、熬夜等等,都會不同程度的傷伐陽氣,因此現代人已經很難遇到單純的熱性體質,或者只能在某些特殊病程裡短暫遇到而已。
寒性體質
其基本舌象與熱性體質相反,在不吞口水、不用力的狀態下,呈現胖大肥厚、暗淡不鮮、水嫩津多,有時候兼有苔多,不過苔多為濕,體寒卻未必濕重,所以體寒也可能沒什麼舌苔,實際的寒性體質還應以舌質、舌色、舌津為判斷依據為主,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人將寒與濕混為一談,其實寒容易濕但未必濕,濕可能夾熱未必都是寒,臨床上對體寒、對水濕的治療方法也大大不相同,所以寒就是寒、濕就是濕,診治時不應混淆。
寒熱夾雜
寒與熱是相對的,但卻是有可能同時出現的!如舌瘦小紅潤、舌胖鬱紅、舌胖大乾燥等各種綜合表現,此時寒熱真假難辨,中醫入門者亦尚不能簡單判斷,畢竟舌象只是四診之一,書中介紹的簡單判別法,並不能完全取代專業的四診合參。
日常調整體質方式介紹
作息方面,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未熟睡,就難以補充新的內氣,所以應避免熬夜!
飲食方面,醣類、蛋白質、脂肪非常重要,應有恰當比例,尤其身體的能量多數須由醣類供給,醣類攝取不足,將影響肺氣不足,亦會影響記憶力。
情志方面,緊張是恐懼的變形情緒,會消耗自體類固醇,使得內氣衰敗!
形體方面,形體一歪就可能影響全身氣脈運行,小末老師在《大氣中醫:內氣流轉,諸疾自平!》中,不藏私分享四式功法、六種鍛鍊,教你端正骨架和訓練筋肉張力,如功法之一的「乞丐蹲」,飯後乞丐蹲約15分鐘,是療癒腸胃病的最佳功法;又如鍛鍊之一的「縮下巴」,縮下巴使頸椎排列正常,才能保持咽喉部氣管、食道、頸神經、椎動脈、脊髓液等之通暢。
另外,在《大氣中醫:內氣流轉,諸疾自平!》暢銷紀念版中,還附贈了《開門七件事之中醫生活化》手冊,小末醫師表示,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看似平常,實際上有其須注意之處,如何使用得當成為養生大智慧,請詳閱這本七事指南。